小提琴琴童家长应该了解的 5 个基本问题

我女儿学习小提琴。作为家长在陪练与学习了解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常见的问题与思考,总结分享给大家。

1. 进度

多数家长有点急功近利,要求多久就要考到多少级。这也是人之常情:花了钱去学习了,要看到成效嘛。

一般来说,老师也只能尽可能配合。但实际上,进度的决定性因素在家长自己身上 - 小孩练习了多少,以及练习的效果如何。

为什么说是家长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在小孩身上呢?因为对于小孩来说,练琴本身有辛苦程度、复杂度,完全依赖小孩自己去练习到什么程度,几乎不可能。主要要看家长怎么样陪练。这里暂且不表,以后另写文章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继续说进度。其实刚开始是越慢越好。刚开始慢,又有一定的练习量的话,就能够打好基础。只要基础打好了,以后进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有个说法:先快后慢,先慢后快。

具体一点,我家小孩每天练琴,一首练习曲一般要 1 个月的时间。

2. 姿势

小提琴是一个相对学习难度大的乐器,前期姿势上的挑战有点大。有个笑话说,有些人通过了 10 级,还像拉锯一样(难听)。或者说,姿势不好,拉出来就是不好听。

每个老师对姿势的要求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在大体是基本是一致的。在前期固定正确的姿势其实非常重要,如果在持弓或夹琴中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在后期学习一些技术性动作比如换高把位和跳弓时会出现较大的问题。(这段话来自于一个老师)

所以,姿势方面是需要家长自己跟着学习、了解,然后在陪练中帮助来纠正的部分。

3. 节拍器

有些上课老师比较强调节拍器,而有些上课老师没有那么重视节拍器。

即使上课老师强调了,多数时候小孩在家里练习时,也是没有积极性要打开节拍器,也有时候甚至是忘记了。小孩不愿意使用节拍器的理由很简单:打开了节拍器,节奏上就有约束了,练琴时就更加紧张了。

我家小孩的上课老师很重视节拍器,陪练时我也经常提醒打开节拍器,虽然有时候我也忘记了。

在看音乐相关专业书籍时,我看到这样的文字,确信节拍器是「必须」的,而不是可选的。

节拍器是练习必备的工具。
我总是建议音乐家终其一生使用节拍器于练习上。
– 节选自《指尖下的音乐》

4. 调音

很多家长不会为小提琴调音,虽然这个事情通过学习了解也挺简单的。

其实现在的调音变得非常简单了:咱不是专业人员,并不需要通过「听」来调音,直接每根弦都对着调音器就好。大家都用智能手机,各种调音器的 App 大把,简单易用。

为什么家长有必要学会调音呢?

小提琴的特点决定了,音调很容易不准,甚至可能拉完一首乐曲就有变动了。

一般来说,初期小提琴老师都是每次上课时,给小孩的小提琴调音。因为初期音准不是重点,所以在家里练琴时音有所不准问题不是太大,老师也就不必去给家长这个调音的任务了。

但实际上,各种意外情况总是会出现的。比如,回老家呆稍长的时间,或者琴被摔了一下啦,都会导致琴音的准确性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所以家长是有必要学习一下的。一个小例子,小区里熟识的一个家长,小孩四年级了学琴很多年了,琴弦断了找过来说请我帮忙更换一下。换弦与调音其实类似的事情。

家长学会调音后,可以让老师为每根弦加上微调螺丝。这样,需要大的调整时,家长来扭动上面的旋钮(小孩扭不动)。而微小的变化,就让小孩自己通过螺丝来调整。逐渐过度到小孩自己调音。

小孩学会自己调音很重要,因为这也是培养她重视音准的过程。后期甚至可以锻炼小孩不看调音器,直接通过听来判断调音。

5. 练习步骤

对于一首新乐曲,从生疏到熟悉,同样也有「先慢后快」,还是「先快后慢」的选择问题。

小孩自己趋向于「先快后慢」,一方面耐心不够,另一方面,很快地「流利」地连续拉起来,总是让人更加鼓舞。

但实际上,一首新乐曲,刚开始一定要慢,才是更加「事半功倍」的结果。

要如何「慢」呢?先唱谱,不着急拿琴。唱谱熟悉了,再拿起琴。刚开始尽可能慢地拉,要确保每个音准确无误,节奏尽可能正确。慢速拉熟悉了,没有错误了,逐渐进阶到快一点的速度。

这里的重点在于,先慢速地保证没有错误。因为如果有错,就进阶到快速,错的练习熟悉了,以后纠正就难了,这样的结果是「事倍功半」。

慢里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分段」。把整曲分成多个段落,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来。不要着急于整曲一起来,一定要一段一段地(从慢到快地)搞定。

上面这个流程可以更加固化、具体,以后另外写篇文章来具体谈。而家长如何来帮助判断练习过程中的效果,则是「一起练琴」app 想要去帮忙做到的。

以上。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加微信号 LittleQvQ 一起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