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daily.jstor.org/viola-jokes/
原文作者:Karen Rile(来自费城的撰稿人、音乐和艺术评论家)
编译:一起练琴小A
问:中提琴和剪草机有什么区别?
答:你可以给一台剪草机调音。
问:那中提琴和吸尘器呢?
答:它们发出的声音都难听,但吸尘器发声之前要先插电。
问:为什么中提琴家的手指快如闪电?
答:因为它们从来不会重复敲击同一个位置。
每种亚文化都有其内部的梗,古典音乐界也不例外,笑点往往落在中提琴上。中提琴家们总是被描绘成手指不好使的蠢人,他们的中提琴则常被嘲讽为一文不值的噪音生产箱。
《西方民间故事》(Western Folklore)杂志刊登过民族音乐学家 Carl Rahkonen 的文章《正经事:成为乐界民间故事的中提琴笑话圈》(No Laughing Matter: The Viola Joke Cycle as Musicians’ Folklore),该文整理并分析了上世纪 90 年代末广泛流传于网络上的中提琴笑话。作者 Rahkonen 本身就是一位中提琴家,他认为中提琴笑话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内部封闭的循环,即一个 “笑话圈”,其历史甚至会对未来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有所帮助。(上文发表 15 年后,中提琴仍然是古典音乐界的梗王,而同一个集合里的笑话如今仍然在网络上大肆流行。)
Rahkonen 将中提琴笑话分成了会互相重叠的六类,还都举出了例子:
吐槽中提琴本身的(中提琴和蹦床的区别是什么?蹦蹦床时要拖鞋。)
吐槽中提琴家的(中提琴家两边嘴角都流口水说明什么?说明舞台彻底平衡了。)
古典乐圈外人也能懂的(中提琴家和狗的区别是什么?狗至少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乱叫。)
古典乐圈内人才能懂的(四分音符的定义是什么?就是两个中提琴家拉同一个音的概念。)
回应中提琴笑话的反笑话,容易插刀那些常被刻画为爱现狂魔的小提琴家(为什么小提琴比中提琴小?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小提琴家的脑袋比较大。还有更重口的:为什么中提琴家不长痔疮?因为所有 assholes(该词兼有「屁眼」和「混蛋」的意思)都在第一小提琴部。)
由于绝大部分中提琴笑话都是以简短的猜谜形式讲的,经久不衰(为什么中提琴笑话都那么短?为了让小提琴家们能记住它们。)
所以,到底为什么中提琴和中提琴家要遭受这么多玩笑的恶意攻击呢?
Rahkonen 如是说:「(中提琴笑话)被用来巩固交响乐团里的等级制度、加深未曾明言却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一个笑话,只有在既有一定的现实铺垫、又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时才会显得有趣。」
可怜的中提琴,不受尊重。在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中,中提琴往往负责中间的内部旋律,远不如小提琴那样炫技夺目,在乐团里显得技术难度不高。相比起小提琴和大提琴,中提琴独奏的曲目数量不多,而且由于多数是用中音谱号写的,对于熟悉高音和低音谱号的其他乐手来说则显得相对晦涩。(中音谱和希腊语的区别是什么?——有些指挥真的懂希腊语。)中提琴自身有很多特殊的性质,例如尺寸对于很多乐手来讲有些太笨重,可能会导致影响演奏效果。中提琴比小提琴的尺寸大 10% 左右,音比小提琴低五度。由于中提琴本身和音乐的物理特性,它的音色听上去远没有它灵巧的「小亲戚」这么清脆抓人,调音也更难。(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区别在哪?中提琴上面能放更多啤酒。)
中提琴手们也有够惨。在乐团里,他们的数量往往只有其他弦乐部的一半。中提琴手通常比较晚才开始学琴,这要归功于儿童用中提琴的音色简直没法听。很多中提琴家开展事业的时机与小提琴家并无二致,也因此有个不知是对是错的观点,说只有练不出来的小提琴手才会转战中提琴。
「中提琴家们」,Rahkonen 写道,「经常看作是拉不了小提琴的次等音乐家。」他引用了作曲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69 年的话:「中提琴一度是由能力不足的小提琴手或恰好熟悉弦乐的衰老的管乐手演奏的。」在今天的古典乐爱好者圈子和社区乐团当中,这种三流乐手演奏蹩脚乐器的人物形象,倒也的确不假。
关于中提琴相较小提琴「不重要、不好听、价值低」的这些暗示,在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中其实并不真实。因为在复杂的和声中,中提琴这个坚实可靠的中间声部至关重要。何况,巴赫和莫扎特——这些可能算是比瓦格纳更伟大的作曲家们——都表示过,他们最爱的乐器正是中提琴。